【读经典 学理论】
作者:贾丽民、赵天淼(均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过相关论述,指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列宁在发表于《真理报》上的《迎接国际劳动妇女节》一文中谈道:“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这里所说的“高度的文明”,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
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文明”是人民群众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是对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的最好概括,指明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到基础性作用,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这阐明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指明了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智力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由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为条件,它们都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在具有“高度的文明”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然是协调发展的。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二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标志着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可否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有其特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先天性弊病——资本对整个社会的主宰和控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经济社会运转的引擎,整个社会的财富、文化都在资本的“指挥棒”下发挥作用,并由此带来以下矛盾:生产能力的扩大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了一些改良措施,暂时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但是在无法摆脱资本逻辑的挟制这一根源性问题的背景下,这些变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无法克服其基本矛盾,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只能周期性上演。
资本逻辑下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人的现实性(自由全面平衡)的丧失。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中,个体的人生目标就是掌握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以体现人生价值。资本逻辑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产生巨大的不平衡,致使人的价值取向和自我评价都以资本为导向,带有深深的“逐利性”色彩。强大的物质基础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自由、全面、平衡的发展,相反,对物质的极度追捧使人的发展单一化、偏激化。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这种形态的精神文明及其服务对象实质上仍然是资本,它并没有为人类带来文化需要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充盈。
一起来看看各地学校在“双减”实施效果中交出的“答卷”...[详细]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6
阅读(415)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