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中国城市化潮涌第三波:集约发展 结构优化 特色引领科技资讯

来源:天之家 发表于:2022-06-11 10:39 阅读:

­  2017年4月25日,鸟瞰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的旅游区 牟宇/摄

­  (一)

­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波波雄浑的潮流,短短几十年间,以其强劲的力量,推涌着高速前进的经济增长势头,重构着急剧转型的社会发展格局,开辟着生动繁荣的文明演进愿景。

­  第一波,主题是“规模扩张”。县改市,市扩区,一座座“中心城市”“国际都市”接连崛起。第二波,重心是“形象塑造”。拦河造景,大楼摩天,一个个“靓化工程”“豪华地标”竞相媲美。

­  中国城市化浪潮第三波正在涌动之中,它的取向是“集约发展”: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特色引领。

­  在这里,我们将更真切地欣赏到城市生态的建设,触摸到城市温度的累积,感应到城市个性的张扬。

­  (二)

­  结构优化:重在拓展空间,协调发展,共生共荣。

­  在工业化、信息化驱动的城市化高歌猛进中,我们也看到:因为多年采掘不止,一些曾经辉煌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寻找替代产业的艰难;因为体制变革滞后,一些曾经耀眼的产业化高地正遭遇加快转型升级的挑战;因为陷入路径依赖,一些曾经领跑的实验性新城正突围创新发展动能的盲区。这都是城市结构提升中的常态。

­  更有,因为市场集聚要素,加上行政配置资源,大城市规模日益膨胀与小城镇不断萎缩的两极化现象,也在滋生蔓延。这是必须警惕的中国城市结构分化中的异象。

­  城市结构应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犹如一片森林,乔木灌木,大树小树,还有树身缠绕的藤蔓,绿色的苔藓,满地丛生的杂草,厚厚的落叶,还有数不清的林间飞鸟,流不尽的石上清泉……同一片阳光,同一片原野,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各有各的生命光彩。

­  我们如何在城市的发展转型中矫正它的极化现象推进它的结构优化呢?

­  第三波城市化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景象——

­  看新动能驱动中的城市弯道超车。市场力量的强化,新兴技术的革命,创新动能的积聚,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不同区域城市的特色彰显、共同发展敞开了新的窗口期,也为落后地区的异军突起、后发先行构建了新的快车道。有着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重庆,在新兴产业聚焦中一马当先引领风骚;长期戴着发展落后帽子的贵阳,在大数据“风口”中抢得先机惊艳亮相;还有不少沉寂多时的西部重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振雄风勃发生机……

­  弯道超车的动力是创新转型升级思想理念。

­  看城市圈扩展中的国家新区建设。北有雄安新区构想,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南有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直面区域内原始创新不足、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以及跨境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通畅等挑战,着意破除粤港澳三地融合与发展的障碍,紧密携手共同打造世界级经济增长极。

­  杠杆撬动的支点是破除既得利益固化藩篱。

­  看多样化选择中的特色小镇热潮。

­  加快试点强镇扩权,积极培育特色小镇,持续推进户籍改革,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这里有高层振兴小城镇的政策指向。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城市投资人筑梦小镇,大批退休者寄情乡野,新生中产层多元择居,这里有民间聚焦小城镇的发展自觉。

­  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举托起一个小城镇发展的春天。当今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转型大势所趋,小城镇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应当超越倾力就地城镇化还是坚持优先大城市的两极思维,这也是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小城镇发展不如大城市并不是世界普遍规律。在许多发达国家,小城镇已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小城镇,再出发,必将迸发出它特有的魅力。

­  亟待打破的瓶颈是根据行政等级配置资源。

­  (三)

­  品质提升:力求宜居,宜业,宜游。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寄托着无数人斑斓的梦想。然而,当下许多城市中的居民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房价,让无数年轻的大学生望而却步,美好的梦想何处去寻找承载之地?户籍,令奋斗经年的农民工久久叹息,难道命运注定了他们只能长远地驻足于城市的体制之外(公共服务)、社会之外(社会参与)和文化之外(身份认同)?雾霾,使倍感优越的都市人无比失落,越来越多的市民就此踏上了一条条穿越之旅、怀乡之旅和寻梦之旅。

­  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是产城人的融合,是生产生态生活的互通。